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的提高,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,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。根据《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“展岗位风采,促学校发展”专题教育活动方案》(皖职教秘[2014]26号)文件的要求,开展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第一届优质课大赛活动,特制订如下细则。
一、活动目的
通过本次优质课大赛,更新教师教育理念,提升教师理论素养,端正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,夯实教学基本功,升华教学艺术,创新教学方式,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,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,探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,总结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,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。
二、组织机构
为了确保本次优质课大赛活动顺利进行,成立“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第一届优质课大赛”活动工作小组。
组 长:赵祖林
副组长:向群
成 员:邰本华、鲍秀斌、胡常海、罗亚明、专业部(综合部)部长、研究室主任
三、活动内容
本次大赛活动于2014年10月开始,至2015年1月底结束。
(一)第一阶段:准备阶段(14年10月底前)
研究制定大赛活动方案,报学校办公会讨论审定后,通过教职工大会、校园网站、专题工作会议等形式在全校公布大赛活动要求,充分发动教职工积极参加大赛活动,努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。
(二)第二阶段:比赛阶段(14年11月—15年1月中旬)
本次优质课大赛分为预赛、决赛两个阶段。预赛由各研究室组织,通过研究室推荐和个人自荐的形式,按照优质课评选标准,对本研究室参赛的课程进行评选,同时将预赛报名统计、预赛安排报研发中心。每个研究室推荐一节课参加决赛,推荐截止时间为14年12月12日。决赛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、地点,组织专家评委,集中进行比赛。(决赛相关事项另行通知,优质课评选标准参见附件)
(三)第三阶段:表彰阶段(15年1月底)
本次大赛评一、二、三等奖,其中一等奖2名,奖励500元/名;二等奖3名,奖励300元/名;三等奖5名,奖励200元/名;参与奖100元/名。由学校发布表彰决定,颁发荣誉证书,通过媒体、网站、宣传栏等方式集中宣传,并作为职称评定、评优评先、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。
四、相关要求
1、各专业部(综合部)、研究室应充分认识本次大赛的重要意义,把本次活动作为培养锻炼教师的一个契机,结合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,组织教师积极参与。
2、本次大赛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,全校所有教师均可参加;未经预赛直接指派或推荐的,将取消决赛资格。
3、本次优质课大赛的评委要坚持参加决赛活动的全过程,参照优质课评选标准,公平公正,认真细致地评选决赛的每一节课。
4、进入决赛阶段的课程,全程录像,上传至校园办公系统,供全校教师学习观摩,并视为校际公开课报市教科院存档备案,作为将来职称评审的依据。
5、为保证大赛的顺利进行,本次比赛特设监督电话:8226027(督查室),联系人:罗老师。
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
2014.10.28
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优质课教学评价量表
授课人 |
|
学校 |
|
班级 |
|
时间 |
|
课题 |
|
课型 |
|
课时 |
|
评价 项目 |
评 价 内 容 |
权重 分数 |
评估结果 |
项目得分 |
分值 |
得分 |
教学 目标 |
1、教学目标全面、具体、明确,符合大纲,教材和学生实际 |
10 |
5 |
|
|
2、重点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,抓住关键、深入浅出、以简驭繁 |
5 |
|
教学 程序 |
3、教学过程思路清晰,课堂结构严谨,教学密度合理,时间安排恰当 |
30 |
5 |
|
|
4、面向全体、体现差异,因材施教,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|
5 |
|
5、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符合教学要求,突出重点,抓住关键 |
5 |
|
6、师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,有讨论、质疑、探究、合作、交流的机会 |
5 |
|
7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|
5 |
|
8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,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 |
5 |
|
教学 方法 |
9、精讲多练体现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为重点 |
20 |
5 |
|
|
10、教学方法灵活多样,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|
5 |
|
11、教学信息交流、反馈及时,矫正奏效,注重当堂的学习效果 |
5 |
|
12、具备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教学手段的能力 |
5 |
|
情感 教育 |
13、教学民主,师生平等和谐,课堂气氛融洽 |
8 |
4 |
|
|
14、注重学生动机、兴趣、习惯、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培养 |
4 |
|
教学 基本 细节 |
15、用普通话教学,语言规范、简洁、生动、准确 |
20 |
4 |
|
|
16、教态亲切、自然、端庄、大方 |
4 |
|
17、板书工整、美观,言简意赅、层次清楚 |
4 |
|
18、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设备 |
4 |
|
19、应变和调控能力强 |
4 |
|
教学 效果 |
20、教学目标达成、教学效果好 |
12 |
4 |
|
|
21、学生会学、学习主动、课堂气氛活跃 |
4 |
|
22、信息量适度,训练量达中,学生负担合理 |
4 |
|
综合 评价 |
|
总分 |
|
听课人: |